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,各地都在按照中央要求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,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利器查摆问题、剖析根源。实践证明,批评与自我批评要真正触及问题、促进问题解决,就要深入具体,不能用笼统的抽象问题代替具体的实际问题。
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我们常说,一具体才深刻。这一点对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样适用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,应多一些明确内容、少一些模糊表达,少用“有时”、“有些”、“有的”、“有所”、“一定程度”、“不同程度”、“不够深入”、“不够科学”、“有待加强”等笼统的词语,少一些“一些工作做得不够到位、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良倾向、有些事情走了形式、有时决策脱离实际”等模糊的表述。要有“打破沙锅问到底”的勇气,明确具体的人、具体的事、具体的时间、具体的方面、具体的环节等等。比如,“一定程度”、“不同程度”到底是多大程度?“有所滋长”滋长了多少?“有的工作”是哪些工作?“有的同志”是哪些同志?“有些事情”是哪些事情?“有时”究竟是什么时候?只有这样具体地追问,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,进而找到解决问题、改进工作的突破口。
具体和模糊,表面上看是一个语言表述问题,实质上是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和原则问题,说穿了是真批评还是假批评的问题。在查摆问题中不愿具体化、不敢具体化,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拐弯抹角,讲一半留一半,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,给人感觉是问题存在但无关痛痒。这不是真正的批评,而是假批评、形式主义的批评,归根结底是私心作怪,党性原则不强。“心底无私天地宽”。只有无私才能无畏,只有胸怀坦荡、光明正大、堂堂正正,才能既充分敞开思想又不泛泛而论,既正视自己的毛病又勇于指出别人的不足。
习近平同志强调:对批评和自我批评,不能持有偏见,也不能心有余悸,而要本着对自己、对同志、对班子、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,大胆使用,经常使用,使之越用越灵、越用越有效。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要做到知无不言、言无不尽,有则改之、无则加勉。要让每个党员干部都在思想上受到触动。如果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心存私念,留有余地,讲问题避重就轻,躲躲闪闪,遮遮掩掩,含糊其辞,只是不痛不痒地谈一些不是优点的“缺点”,甚至自我批评谈情况,相互批评提希望,对具体问题触及不到、触及不深,讲情面、当老好人、搞一团和气,思想就受不到应有的触动,即便是良药,其药效也会大大降低,达不到红红脸、出出汗、排排毒的效果。
英国哲学家培根说:能够听到别人给自己讲实话,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弯路,少犯错误或不犯大的错误,这实在是福气和造化。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,只有大家都讲真话、讲实话、讲心里话,敢于动真碰硬、揭短亮丑,敢于触及思想灵魂,敢于揭露具体的矛盾和问题,才能真正自我净化、自我完善、自我革新、自我提高,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虚、不空、不偏、不走过场。
《人民日报》(2013年11月04日 07 版)